文丨新学说Blair
相信所有的“家校微信群”在成立时,都是以通知家长重要事宜为初衷的。曾几何时,这种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成为了便捷沟通与高效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家校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却在信息泛滥中悄然沦为教师的负担与家长的枷锁。
家长群成负担,从何而起?
在微信群成为家校沟通的必备渠道之前,电话、邮件、面谈等种种沟通方式都是有效的家校问题解决方式。而信息传达时效性强、便于问题讨论等优势让微信群功能愈发强化,成为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的主流之选。
但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微信群的不当使用,逐渐给家长与教师造成了负担,也更容易让误会在言语细节中滋生,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及不良风气。
沟通功能强化的同时,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学生家长、发广告、家长攀比、闲聊晒娃刷屏、非工作时间发消息打扰、写诗和小作文儿排队拍老师马屁等诸多不良现象层出不穷,也让微信家长群失去了其原本意义。
今年,网络上频频爆出各种各样的家长群“神聊天记录”,家长群一时成为网络上热议的对象。实际上,家长群以沟通交流为主的功能沦为如今的各类“攀比群”、“拍马屁群”现象发酵许久。
家长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被老师“请出微信群”
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某家长,要求他别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
家长排队赞美老师,你怎么看?
老师家里特产滞销了,家长“众筹”购买
家长在群里拼履历,竞选家委会
......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以上诸多实例不禁让小编为自己上学时没有微信群这个操作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不得不为背负这些负担的老师和家长们捏一把汗。
现状背后,隐藏着什么缘由?
家校群,本来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沟通而建立。但在这种沟通便捷化的趋势下,误会也陡然增加。
家长的焦虑心理
“老师每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会比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还长,还担负着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等能力的培养,她要是对我的孩子不好怎么办?”
“对老师表示出充分的尊敬,老师说什么第一时间回复,赢得老师的好感或许能为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有所加分。”
以上情绪主导下,一些家长选择通过与老师“打声招呼”或讨好老师的方式,希望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多加照顾。
不宜发布的消息
在家长群中发布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在校表现及问题等内容,容易引起家长的攀比心理,也容易让自卑、羞愧等情绪蔓延并下及孩子,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学生的作业本应布置给学生,而不应该成为捆绑家长教导孩子的手段。同时,家校群作为以家校工作为主导功能的交流平台,在群里发布广告、微商信息,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争取利益,也让家校群成为信息泛滥的众矢之的。
发布内容的时间与效率
发布消息之后不断得到的反馈信息也会给教师和家长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微信上永远没有消失过的小红点,到底还要不要点进去?点进去可能只能得到一些“好的,收到,[鼓掌]”这样的无效信息,但是不点进去,万一错过了重要信息怎么办?因为老师发布通知后,重要的内容总是被一大片“收到”淹没。
还有家长在下班休息时间在群里@老师,让老师在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得不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被迫面对工作;与此同时,老师在非工作时间发布事宜,也可能会导致家长无法及时看到并增加心理负担。
......
不知不觉间,家校群变了味儿,成为了家长和老师的隐形负担。
家校群或将监管加强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杭州市文晖中学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了关于“教师减负提效行动”的具体方案,其中有一条涉及到家校群,规定“减少过度过滥的家校微信群沟通,提倡电话交流或约访”。此规定一出,不知道有多少教师和家长大呼“谢天谢地!”
此前,青海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在9月29日曾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要求学校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家长群”成为“拍马屁群”。
其中,“五不要”包括:
1、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8:30-9:30、14:30-15:30,特殊紧急情况除外),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家长的休息权利;
2、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学生作业教师要当堂布置,不得在交流群中发布。批评、表扬不发,拉票屏蔽不发,平台交流人员必须为实名;
3、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尤其是教师因工作需要建立的微信、QQ工作联系群,严禁在教育行为上“超纲”。一般性通知等,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确需回复不得在群内,要回复给个人),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严禁刷屏,相同内容不要重复发。严禁教师乱建群,不得加入家长交流群;
4、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做到政治敏感话题不发,涉密资料不发,涉黄、涉赌、涉毒不发,不明来源负面新闻不发,违法违规信息不发,自觉维护网络交流平台环境的洁净。与工作无关的商业性质的广告或商品营销不发,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广告群”的出现;
5、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各单位对掌握的个人电子信息要严格保密,不得以电子表格、文档等形式随意发布学生的家庭具体住址,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电子信息。
同时,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还要求各单位履行好平台的考核、监管等工作,将平台作为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教师考核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家校群不再是单纯的互动行为领地,一定程度上将杜绝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使之削弱传达信息的功能,加强其他个人主观性功能的无任何监管和规范行为的现象。
削弱此现象,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怎么做?
网络如今已经成为热点事件的培养皿,一方面来看,许多原本情况并不严重甚至失实的事件一经在网络上曝光之后就会迅速发酵,各路评论纷至沓来,众说纷纭之下,事件很容易被夸大、歪曲,颇具片面性。于学校而言,若失实情况被曝光,首先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无论事情严重与否,网络暴力都对一个人具有强烈的打击性。
因此,在家校群的使用规范化上,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责无旁贷。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应首先应规范家校微信群的使用功能,对发布消息的时间、内容等进行规定,以保证家校群的原始功能;
同时,增强家校的线下互动,多设置如家校互动日、家校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教师一起参加,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家校双方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而不单纯拘泥于微信上的文字。
而老师,作为家校群绝对的“中心角色”,则更应注重发布内容。首先,一个班级只设置一个微信群,避免各学科、各功能设置多个群致使消息通知不集中,给家长和老师带来负担;在微信群里只发布与家校、学生工作有关的内容,以通知学校、班级事宜为主,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单、成绩排名、在校表现以及家长隐私等内容,应该通过私聊沟通,不适合在家长群公开讨论。
学生的作业等课后任务应该在学校直接通知给学生,而非通过家校群来布置作业。同时掌握好发布消息的时间,如非紧急事件,则应在工作时间发布。
老师在官方事件的公布与通知上也应加强邮件等通讯工具的使用,在增强双方重视程度的同时,也便于双方思考并使用礼貌性语言回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而对于家长来说,实际上最需攻破的是心理这道防线。回复与赞美老师并不一定会引起老师的特别关注以及对孩子的特殊照顾;给老师私信学生的家庭背景也不一定就会赢来更多的尊重,努力购买老师发到群里的土特产也不一定就会让孩子在学习上收获更多,避免攀比的心理,拒绝“拍马屁”,给自己和教师更多的时间钻研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行为。
在家校沟通上,国际学校都在怎样做?
基于以上情况,以寄宿制为主的国际化学校如何进行家校沟通?
1、邮件等通讯工具的使用
因国际化学校多数为寄宿制,学生们平日寄宿在学校中,在家校沟通上也需要格外的重视。
而目前,因学校中存在外籍家长,国际化学校大多数会通过邮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正式信函的方式通知与公示学校事宜。
2、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
教学管理系统是国际化学校大多数选择的教学管理方式之一,国际化学校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管理系统,但其基本都具有家校互动的功能。
譬如,一些学校拥有融合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学生的作业、成绩、在校表现、健康状况以及评估体系等,家长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在线查看,同时还可以与教师进行线上沟通。
3、丰富的线下家校活动
国际化学校的线下活动颇为丰富,有些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家校日”环节,将家长聚集到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就学生的学习、管理等内容一起沟通与探讨。
国际化学校并非不使用家校微信群。弱化家校群在家校沟通中的主导作用,不使之成为家校联系的绝对方式,更利于对学生的关注。
微信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沟通的工具,而是已经逐渐发展成当下社交的重要手段。但是微信的便利带来便捷的沟通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在教育中,它应该承担起良好的沟通功能,而非给老师和家长徒增负担。
写在最后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当群众聚集时往往都会情绪高涨,使个人的感情不分青红皂白地归顺集体思想,从而不自觉地进入到集体意识中去,群体行为脱离理性的的最明显体现就在于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微信群纵然与群体行为是有距离的,手机背后人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措辞,但规范微信群的同时,免于各类误会与麻烦,让交流更轻松一点何乐而不为?
关于“家校微信群”这一话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小编进行探讨!
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生态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从家校互动可窥知,教育须通过学校、家庭双方的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那么如何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生态模式?新学说期待着与你一同探讨!
在即将于今年11月9日至11月11日在北京举办第四届“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chool Conference)上,众多行业专家大咖及千位国际教育行业同业者将围绕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生态”在内的众多国际学校关切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为大家呈现出新颖、深度的角度与观点。同时也期待每一位对国际教育行业充满热情的教育者加入我们!